6 r: J) @7 G9 Z
1.8">不少刚走上文字岗位的人,面对领导布置的命题,常常觉得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于是,要么钻进资料库“海淘”样板文章,反复阅读、不断揣摩,研习其中的篇章结构、逻辑关系、写作技巧,而后尝试着下笔;要么求教于同行前辈,聆听经验、潜心思索,在一遍遍推敲中明晰文稿的主旨,在一次次修改中让面目生涩的文稿渐趋圆润成熟。这是一个艰苦摸索的过程,是一段痛苦成长的时光,磨炼的是意志,塑造的是品格,唯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者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找到通往大道坦途的那扇门。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就公文写作而言,由生而熟、由熟而巧的媒介和桥梁就是多写多练。写作的规律,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不断加深认识;写作的能力,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逐步提高。不通过多写多练的长期积累,写作理论懂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但是,多写多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问题,必须把数量和质量、效益统一起来,每写一篇都要有相应的收获和长进。为此,要注意四点: 一要有计划地练,不要盲目地练。对先练什么文体、后练什么文体,什么时候练什么文体,要有安排、有路数,不能随心所欲。 二要集中地练,不要分散地练。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在一定时期相对集中地练习一两种文体,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然后再转入新的文体,这比同时交叉、分散地练习多种文体效果会好一些。 三要思考着练,不要无所用心地练。每篇文章,从立意到结构,从选材到语言,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力求最佳,不能胡乱挥洒,潦草从事。 四要有目标地练,不要单纯地为练而练。比如,信息类、经验类、调研类的材料,可以把目标定在供内部刊物选用或向新闻媒体投稿上,这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文稿一旦被选用,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写作的热情。这比漫无目的的练习,效果往往会好得多。 这是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小学徒”成长为“大师傅”的阶段。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掌握了公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套路和常用技巧,再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进一步熟悉了个中门道,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而达到闲庭信步的境界。 + j- l$ V5 z2 x4 E7 g# R7 S2 D8 _
5 t2 u+ ]0 m! K
: T8 ]4 V1 r5 {; y& U+ O0 F# k2 j: V- b
( |* r. X5 n( d' z' R
* r% t4 Z% Q2 Y. G
: `" ?9 }- j, E* o1 P& S! Q0 V. _# x$ G, C5 L6 d
( _8 d U2 J' ]2 Y/ P
) C! m+ U( y) Z9 d1 Q0 c
8 [3 q3 d2 ?2 A7 X& j/ f8 [7 W* I
* c* J$ ^# c% H& z: Y" }" ~* x
3 M2 _: a9 w7 R3 F9 B* J( @& u7 e7 l& `( A! F. {
2 f( P z' I& y- S( Y
4 x' y* x9 w# o0 f
' ` T8 t2 t4 j2 j9 U
! m. r' k" {4 w5 p
/ X0 L6 d7 F5 z% C
+ L, \+ p3 X& Y5 X
3 f/ N# j8 ]- U4 `9 q% u- d; U, G: N/ d% l, X% V# W, V
7 G/ l" B% ~3 |8 F' r5 O# V
作者:胡森林 山羊胡的公文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