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黔达 于 2018-3-24 20:11 编辑
公文常用的比较思路
* B; m( |0 m" e: A. F0 q* p; j
3 G, z8 P7 l6 B0 L4 D- g2 E(公文思路研究之五)
# O8 J% I6 w% h2 y7 \3 L( }
' k; D. f' z' t5 f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叶黔达 柯世华 一、公文比较思路的运用 比较思路是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思维方法形成的一种文章思路。人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就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鉴别就是辨析、判定,它是比较的结果。比较和鉴别是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 公文写作中,比较思路可以是单独构成全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例如调查报告《×地截留扶贫经费情况严重》中,采用了类比的比较方法,运用大量数据和同类型事例,说明了当地普遍存在截留扶贫经费严重问题的状况,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又如《××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来可喜变化》的政务信息文稿中,采用对比的比较方法,同样运用大量数据和事例,陈述了该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前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调结构增效益给农民和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效,颇具说服力。 公文中比较思路常与总分思路、递进思路结合使用,而且通常是比较思路成为全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工作总结、调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工作研究等等较长的叙议结合的文稿中,常常用局部比较思路对有关情况前后、新旧、得失、正误的数据和事实予以对比,来具体、直观、生动地说明问题和状况,增强文稿的表现力。 二、公文常用比较方法 如前所述,公文写作的比较思路可以运用类比方法,也可以运用对比方法,但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对比方法来构建比较思路,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对比方法。 (一)时间比较 时间比较是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发现同一事项或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差异,这也叫纵向比较(纵比)、历史比较。公文写作中,这种比较方法形成的局部思路,常常显现其说服力。 纵比能追本溯源,使思路清晰,易于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处理不当思路又显狭窄,拓展不开。 (二)空间比较 空间比较是在现实既定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鉴别出不同事物在同一时期呈现出的异同,这也叫横向比较(横比)、现实比较。例如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原因的比较,亏损企业与盈利企业不同生产经营理念、模式的比较等等。 横比思路宽阔,易于看到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差距,但分析不当又可能浮于事物表面,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和实质。 (三)方案比较法 上述两种方法各有长短,公文中最佳比较方法则是取其长综合运用,即采用方案比较法,又称为综合比标法或优选法。 这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考虑到时空等多方面因素,将几种方案、几种情况进行全面比较,鉴别出最佳方案、最正确情况来。在撰写规划、方案、可行性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决策意见等文种的构思中,常采用这种综合比标法。 三、公文运用比较方法注意事项 (一)构思时要有的放矢,明确比较的目的。通过对比说明什么,要想清楚、想准。不至于造成盲目性,或者比较的数据材料不能清楚、深刻地说明问题,或者选用了一些无效数据材料,浪费信息资源。 (二)任何比较都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即比较的标准(简称“比标”)要一致,要有对应和对等要求。对应指对比的事物要有相比的对应点,如甲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乙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对等指对比的项目要相等,如对两地民营企业规模、类型、吸纳就业人数、经济效益、政府管理服务和监管模式、存在不足和问题等有关项目的比较。比较一定要在有紧密联系的事物之间进行,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被比较的事物之间不但应有并列关系,还应有对立或矛盾关系,一般不应有重合关系、交叉关系或从属关系,否则也无从比较。 (三)要尽可能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以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异同和性质。 (四)要注意比较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作比较,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9 c( P x7 U: V) ^. y. k
0 V- h# B( F& r3 D |/ F
' t) d1 A7 y% N5 m) Y$ @! |# K4 ^, q0 Q
& m4 |1 t" L& V, w5 Z+ V( Q! l5 L5 Q3 \ W5 n B
2 g' r4 q0 W( C; d u I
* t( C# \/ w) ?" j
4 z/ T, ^- j H4 e" ]( ?
z( y. h! K4 s2 d" E% X4 j) ?2 w- s( A# y2 S) U* T5 W4 X! Q$ ^
1 T* Z" C( J( t F: C' l; t. C" z' E$ Q/ q' R q
* }2 m* ?8 t X' |- J
& r7 { g" l# }, Q. t' A! p V4 U( u4 o
( g1 L1 ^# d& X- n: \6 J
& K% x* ]" n4 r! K& Z1 `& b$ L" t# J0 C" g/ U7 ^0 O9 y
; v( c; M. R0 `
, e& x( `( O5 N& K5 |: Y& t% k% \" U7 f' O6 o y0 g
( @; b% a6 t5 I
7 A# o9 L! a( _- N1 r5 f2 r
/ e* A: O$ G* a2 Y
! w. w* k- j3 j+ @2 V
' A6 T8 D) w. F0 b. M
5 I% R! Q" ]+ L" H8 j B8 E m. J8 A& w" P F% V( g
7 m$ J4 e2 k) F3 a
) F7 f: T8 J1 K w# t
! g3 H* C9 ~7 W4 a! w/ |9 q& V; X5 Q; v5 g7 I( k1 x) I) `
1 r0 k" G. i" I4 Y. x
8 t* @6 O" d: X" t1 z8 E& c
9 }, |, e( B. J. }; B1 }) v
; Z p% B4 b+ _- ~! Z, S# ^
{3 w; K C; N' ?; }" I+ F" h( U! s9 [0 R$ Q4 ~7 U( q* y
' G @" H9 _) Y) W, v+ u1 u' s0 ?6 ]
" I) O; Q& K, o; _- I* L: t
4 u, g I8 s# h7 C; D
6 N! J3 z0 r5 _ ^8 U
e: m( n5 `$ [, t3 F6 K (选自200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现代公文写作技巧》及《申论应试一本通》,后加修改录入《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规范·观念·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