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以下简称“新《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以下简称“新《格式》”),均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了,实践中却仍存在不少从格式到内容的不规范之处,造成公文写作的混乱状况。本文试对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
) Y) Z- x$ F" I0 J9 [
. u( t; o& d9 |+ L( z9 Z一、版头部分
# }2 k( V5 W) T7 c# ]
! Q; Z* u9 {6 I, l" T: ~& w版头部分包括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等要素。版头部分常会出现发文字号编写方面的错误。发文字号是发文机关为其制发的公文所编制的顺序代码,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发文顺序号三部分组成。
5 j( S9 @) l# J9 C
# t' X' m5 z" T' P6 n6 g0 c(一)发文机关代字易混淆 ) z# K+ ?8 ?1 X
# w& {9 l/ B d0 p* r8 b& V
发文机关代字是发文机关名称的简缩语,应选用发文机关名称中最能反映机关属性的字词作为本机关的代字。比如,宁波市人民政府制发的公文,发文机关代字为“甬政”;宁波市教育局制发的公文,发文机关代字为“甬教”。但若简缩不当,就容易造成混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比如,“鄞州高级中学”的发文机关代字就不能用“鄞中”而应用“鄞高中”,因为还有“鄞州中学”,用“鄞中”就不能分辨了。再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发文机关代字就不能用“华师大”而应用“华东师大”,因为还有“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 K6 k' D* n3 ^1 J6 T, S3 K
! m# @3 K, o+ j+ N+ d(二)括号使用不当 . A' p U" m! d6 Z
2 S7 d# J& M4 O4 w" k- ~
新《格式》明确规定,“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如“甬教〔2013〕5号”。而像“×教(2013)第12号”中的年份使用圆括号标示,则是错误的,应改为“〔2013〕”。 % w% y8 c, u6 e! |
4 @# s5 H5 R) i' M3 w
(三)序号编写不当 / o' I. M' ?. v6 w7 A( w6 p$ t
% H5 a" M( w, s& K/ A5 Y( K8 E新《格式》明确规定,发文顺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不加“第”字。则上引“×教〔2013〕第12号”,就应去掉“第”字,改为“×教〔2013〕12号”。
: N1 A* f1 V: o; W( {0 W- ~
{: \; J' h' m- i( a二、主体部分
% n2 a$ J2 z: E0 q
$ f3 S9 N! c1 r/ N1 l
3 }, X4 y0 T' P1 F3 N
. a$ v2 g7 i5 d( w- `7 b: Z三、版记部分
. p" K+ }( L( \5 m0 Y6 r# a& s' X# E, S: A% H2 h
版记部分包括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要素。 7 @" q) G, h; ~
7 y, {8 _) D3 V(一)抄送给个人
- X K' `% E+ a1 t, K
0 H( j9 F6 v2 b! |$ u5 L9 W抄送机关是除主送机关外需要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如果把抄送机关写成“××局长”等,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抄送给××局长所在的单位。
, i$ j, a: F8 u: e3 N4 q7 m' Y3 S" _ l& [# [. l" J! B; ^" m
(二)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不恰当 / I& q+ R6 b" { s8 g
1 F8 w# a: v1 ^+ u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是指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部门制发的公文,其印发机关一般是部门的办公室。比如,宁波市教育局发出的文件,印发机关不应写作“宁波市教育局”,而应该是“宁波市教育局办公室”。印发日期要用阿拉伯数字标注,不能用汉字标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2012年7月1日起,公文不再标注主题词。
- V$ Q6 I* V x% E+ t# E3 c( z+ x5 O: f n9 R# `
(本文作者:曾芳芳刊于《秘书》杂志2014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