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精品越来越少了。那些脍炙人口和回味无穷的相声、小品逐渐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难道语言类小品真的成为央视春晚的“鸡肋”了吗? & F. P6 W3 J3 f4 l8 L- v. F' T; Y9 M
回答是否定的。笔者认为,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品作为新中国文化的一支奇葩,还是具备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只要找准症结并加以克服,必定会重放光彩,永葆青春。 ) k5 D+ z5 R) o& ]. F4 G: u 5 k$ ^) X; _/ k/ B一、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纵观历史,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凡是精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和民间体验生活、观察社会而得。“闭门造车”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即使能博得一时喝彩,也只是昙花一现。一部优秀作品必须要深入生活才能产生。记得姜昆在做客《咏乐汇》节目谈到,当年他一个人深入企业、街道、巷口、胡同体验生活,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所以当时写了几部好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从此奠定了他在相声界的地位。还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陈佩斯和朱时茂以及赵本山、潘长江、黄宏早期作品,都是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主题明确,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而近几年的相声、小品大多拼凑或“憋”出来的,缺乏生活,其水准实在不敢恭维。有的甚至是拿以前的小品充数,也不知道编导是怎么审查的!: W. T a1 [0 n" p4 e4 q/ e
$ F" U. A- G G3 |4 w3 q
二、精雕细刻才出精品。这个道理很简单,只要属于艺术范畴的,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还是电影、电视、舞蹈、相声、小品,凡是精品,都是经过艰辛的努力,一遍遍琢磨、一遍遍修改出来的。而近几年的相声、小品,有的虽然立意不错,是一件好作品,但总体感觉粗燥,离精品的水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究其原因有好多,主要有两点:一是功夫不到位。就是演练、磨合的次数不够。二是相互封闭。一名著名小品演员讲过,很早以前的相声、小品在春晚排练期间,不同节目演员之间相互观看,相互提意见,共同切磋。但现在,出于保密的目的,都是封闭排练,排来排去也只是总编导和节目主创人员这几个人的意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结果,“密保柱了,精品没了”。 & j5 ]$ O9 O, b( S " u9 j: k8 O6 |6 M; G) o! h三、海纳百川才能有创新。纵观近几年的小品,总是这几个人,总是这些风格,总是这些腔调,已经让人有了老生常谈的感觉。因此,作为相声小品的主创和表演人员,也要多接触一些其他门类的艺术,取长补短,努力让节目焕然一新。昨天《财富故事》讲述了空竹传承人张国良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空竹制作工艺,使空竹这一民间小玩意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收藏新门类,这种创新应值得学习和借鉴。7 o9 b% h. h C0 H3 z' E3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