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辅政是党政办公室的首要职责,起草领导文稿是文秘人员的第一要务。何谓“领导文稿”?领导文稿是指领导者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所有文稿,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公务文书。主要包括:会议报告、演讲稿、汇报材料、发言材料、致辞、调研报告、署名文章、信函、批示、序言、按语等等。领导文稿有三大特性必须明确:一是权威性。其权威性,主要来自领导者的身份,来自言论的客观性、逻辑的严密性、思想的正确性和对工作的指导性。二是公务性。领导文稿用于领导者的公务活动,必须符合领导机关公务文书的一般性规定,要求语言简明、平实、庄重,使用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三是差异性。文稿要与领导的职务、地位相符,与领导者个人素质、性格、习惯以及语言风格相符。
1 t0 O: B- }/ `6 ~1 {4 i) v: \" m( J& t
$ W4 Z3 }3 J( f& j: x基于领导文稿的这些特性,从现实操作角度来讲,写好领导文稿,必须灵活运用“三把”艺术:
/ M+ t* u) E7 ^! _8 k+ ~1 O. i1 ?
" A9 X) N T# ^一、把领导意图搞准,理清思路切好“脉”
3 i5 s; w, g+ a) Z* {7 c( }7 h1 U% K/ D
领导文稿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各级领导,绝大多数领导对文稿的期望值都比较高,都希望体现自己的水平,希望获得广泛的好评,希望达到预期目的。要实现领导的期望,首先必须把握领导意图。否则,即使写得再好,也是徒劳无益。这要求我们在文稿的构思、起草过程中,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深刻表达领导意图,充分拓展领导意图。如何把握领导意图?
9 Y: R7 N, _: [( g3 p7 C/ x" w2 P' r- v0 o1 e' P9 \2 B
1. 在换位思考中把握。领导在公务活动中发表言论,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所讲的问题来发表意见或提出要求的。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越注意从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问题。要写出高质量的领导文稿,平时就要“不在其位,但谋其政”,培养政治家的嗅觉、设计师的头脑和战略家的风范,做到思维层次高,全局意识强,努力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一旦接受了起草领导文稿的任务,就要迅速放大自己的角色,调整自己的站位,将“文秘角色”转化为“领导角色”,自觉地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自己的想法与领导的真实意图就会立足在一个等高线上,就能比较容易与领导想到一起去,达到思想共鸣、不谋而合。
% v4 K3 K' q8 f) `
% |. K0 y: k1 P" ]2. 在交流沟通中把握。领导在交办起草文稿任务前,一般都对内容作出交代。但多数时候只会讲个总的意图,或是一些零散的观点。既交代总的意图、大的框框,又讲出比较成熟的思路,甚至成型的纲目的情况比较少。为此,要想更多地了解领导的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三条:一是认真听。倾听领导讲明意图、阐述观点,倾听领导提出的大致思路及基本要求。二是主动讲。讲述自己的基本想法和写作思路,并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让领导来置可否。三是互相议。找机会和领导一起议论文稿的核心和重点,对不理解或拿不准的问题当场请教,引发领导对其意图进行更详尽、更深刻的阐释。
* J# R" u( P. b- l' v' t/ ~) b% k" @1 k% ~
3. 在多方联系中把握。就是把方方面面的情况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是联系领导近期言论去领会。要想一想近段时间,领导强调最多的是什么问题,大会小会讲得最多的是什么问题,下去调研或平时交谈中流露出来的想法是什么,等等,从中悟出领导的思想轨迹。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去领会。针对本地本单位的主要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考虑领导的注意力在哪里,领导要抓的主要工作、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从中悟出领导讲话或撰文的目的。三是联系上级指示精神去领会。领导的公务活动,绝大多数是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或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把当地实际同上级指示精神联系起来领会,从结合点上揣摩领导的意图,就不至于大相径庭。: f1 A' z( l" r" r$ B
* a+ j! _' i/ m8 s3 O二、把自身“内蓄”搞实,厚积薄发练好“功”
/ G# y2 x9 P! j/ g) r3 l
$ ?8 x0 \' H1 z2 h& P& y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鲁迅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就是说,会不会写文章,文章写得好坏,不要怨“天”,也不能尤人,全靠自己努力。郑板桥讲:“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意指奋斗可以改变“天份”的不足,可以增长后天的才干。写文章当然也不例外。领导文稿要写出深度和水平,除了深刻的见解,还要有充足的理由,更要有必备的“动力”。作为文秘工作者,既要掌握上情,又要吃透下情;既要熟悉内情,又要了解外情;既要明了史情,又要洞察时情。概言之,既要有文思,又要有才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仓库”和素材“储备”,起草文稿时,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懊恼,才不至于出现思维“短路”、思想“枯竭”和思考“断流”的现象。为此,应围绕三个方面苦练“功”:
0 r8 d( e a5 v9 u8 b7 s/ A2 W8 W* Z0 b# J
1. 要围绕平时积累苦练“功”。朱熹有句名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东西也是这样,它的源头活水就是不断吸收新知。在治学领域,有一句老话,叫作“长期积累,偶而得之”。就是说,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通过某一突破口有所创新,做出真学问、大学问、新学问来。文秘人员要成为参事高手、谋文能手,必须树立“综学在博”的理念,多角度、多层面了解情况,对上级精神的关键点、基层工作的闪光点、社会各界的聚集点、广大群众的关注点,都了然于胸。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搜集素材、掌握情况,不仅要留心观察,还要勤于动手,把听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把报刊的文章剪辑起来,把网上的东西下载过来,把最新的成果借鉴而来。8 Y/ Y/ O# R% d. T
( Y$ ^* J1 o$ o F, z
2. 要围绕深入调研苦练“功”。毛泽东同志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提倡“开门写稿”,走出斗室,深入调研。调查研究,基础在调查、功夫在研究、效用在参谋。基于此,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谋事求早。要体现前瞻性,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多未雨绸缪,少亡羊补牢。二是选题求准。要把握需求性,以满足领导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选题方向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致性。三是机制求活。要注重灵活性,联合部门、发动基层、借助通讯、利用网络,形成立体式、开放性的调研格局。四是探索求深。要体现创造性,做到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书上说的”,以防食书不化;正确对待“众人说的”,以防人云亦云;正确对待“领导说的”,以防唯上是从;正确对待“自己说的”,以防自以为是。% p: r2 Y+ W! y6 t: D" k
, J4 X8 n( u. V% i$ ^& s3. 要围绕总结提炼苦练“功”。认识事物有一个过程,开始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经过分析、推理、归纳、演绎,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一般而言,我们平时收集、积累、掌握的材料,是感性的、零碎的、散乱的,是没有规律的,必须经过理性思考,才能成为可用之材。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要围绕文稿的内在逻辑,善于用脑、勤于总结,不断地激发灵感、激活存货,而不能生搬硬套、拿来就用。
8 a7 R' Y0 N Y" o( k+ Q* A
, v6 Z% w+ K7 q \$ \' C三、把笔调文法搞活,倾才尽智谋好“篇”' P# |# I+ ~& q1 d
4 [* A" }2 }% k! K虽然领导文稿在结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模式,但这种规范和模式是大原则、大方向,并不是“模具”式的刻板规定,在操作表达层面大可创新,使文稿常写常新,跟上时代的节拍。领导文稿如果没有好的表达方式,再扎实的材料、再深邃的思想、再宏大的主题,也会黯然无光,“花容”失色。* Z3 O2 _6 j) I: R" {
3 u% ^8 U' p. V0 b w. R1 L
1. 结构要“活”,力戒千文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