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B( ?/ w2 C) H: }% K/ C8 q9 F
根据以下材料,请以D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名义,起草一份给王副省长的呈阅件,题目自拟,字数不超过700字。
6 W7 G2 \! P; E, f* i8 r/ s 一个多月前,13岁的女孩陈玲,独自从农村老家来到D省H市,以实现两个心愿,一是见两年未谋面的父母,二是想逛逛风景优美的H市。然而一个月后,陈玲离开父母出走了。 % K, A7 S! U3 e$ l; _' B
“我想奶奶,想家里的伙伴。”经过一夜的寻找,H市Q派出所民警周剑终于找到了正在一个小旅馆里哭泣的陈玲。 9 U! x1 ^( L1 g X) S; U
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中国有上亿农民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许多人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趟。每到寒暑假,一些农民工子女常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享受天伦之乐,并体验城市生活,成为“小候鸟”。然而,短暂的“体验”后,有的孩子就想方设法逃离城市。 4 _6 n3 B7 U- y" b6 Q3 b
陈玲说,一个多月来,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父母,没有时间和她亲近,更不要说陪她观赏H市风景了。不但如此,父母还不允许陈玲单独出去玩,她每天只能在狭小的出租房内看电视…… " {, O! Z1 l, Z3 u" c! H4 x9 _
周剑说,“小候鸟”出走并非个案,仅7月份Q派出所就接到13起类似报案,其中3个孩子已证实独自“逃”回老家。 K5 h$ b; s) o# `
“这些家庭有一个共性,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疏于情感交流,导致孩子在陌生的城市感到孤独,不适应。”周剑说。
% H7 e' `8 B: Y6 ~' A X$ x0 q “小候鸟”的境况已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暑假期间,一些企业和社会机构特意为这些“小候鸟”组织短途旅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但这只能照顾到其中一部分。
( Y1 h" T( j8 \: P4 } 对于那些已经留在父母打工所在城市上学的孩子而言,也有相同感受。“我很想回家,可是不敢和父母说。城里虽然生活条件好,可是没有在老家自由,也没有其他小伙伴。”12岁的王奇到H市已经就学两年,依然不习惯这里的生活,仍感觉“很孤单”。
8 M$ E! w# f- J" L “我的很多同学都有‘回家’的想法,去年就走了20多个,新来的只有4个。”王奇说。
! U3 W5 b: N7 J$ H! y" J 然而,家长们并不认同孩子的想法。
1 q7 ~0 b, l$ t* R @% z “爷爷奶奶都老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好第三代,我们不放心把孩子放在老家,只好接到城市一同生活。可真弄不明白,孩子竟然不愿意去学校读书。”在H市打工3年多的一位外地农民工说。 ! N8 d C3 G' @2 X9 j6 i
希望子女走出穷困家乡,勤奋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成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人”,是诸多农民工的心愿。但孩子的厌学及逃离,又成为这些农民工的一块“心病”。 ' E% r' M" D" ?5 d! }+ Q8 _4 n
D省某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文认为,从“留守儿童”到“小候鸟”,再到“新城市人”,是社会认同、接纳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具体体现。
9 Q# t: M; n; Z* p# P! q4 ]" g 黄文说,这些农民工父母是一群边缘过客,虽然他们努力想在城市定居,却不能被城市完全接纳,于是,他们有了自卑感,而他们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压抑与无奈,因而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7 j' ?- _+ i6 x6 n2 a3 ^
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使公民权利和基本社会保障逐渐与公民户籍身份脱钩。如果这些农民工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各种就业机会、医疗保障、福利待遇,那么“小候鸟”的问题就更容易得到解决。
J) f+ j2 _0 h8 a6 p7 V2 ` “当这些农民工父母在城市中抬头挺胸地工作和生活,他们的孩子也一定会在城市中绽放灿烂的笑容。”黄文说。 4 `; a# q2 D- E7 r& h [& {6 c
( {5 i: f7 k2 M% V/ l/ j# h
【参考文】
0 t0 J$ M! J: ?
; O" Y& @0 v1 b: A& {* t 农民工子女“小候鸟”现象应给予关注
2 o2 ]. x, `! ?, p' x8 E9 k g0 S Y & [( Y9 q* L1 Z' X9 a0 a
王副省长:
5 j4 l Q& I2 s1 O5 Y; t- F 我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农民工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由于农民工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趟,每到寒暑假,一些农民工子女常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与其家人团聚,俗称“小候鸟”。 % Z" X3 {3 d8 M, T$ ]; T- w4 M3 q)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