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4 h6 M! E( m L
新闻主题好比金矿石,含金量再高,假如不经过一番提炼,只能算是一块矿石。新闻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认真分析、缜密思考(这里包含着对事物了解的程度,掌握政策水平、立场观点等),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角度,使素材所凸现的主题高度凝聚,进而揭示出蕴含事实深层的深沉思想,体现其独特的新闻,从而才能提炼出鲜明、正确、深刻的主题。主题应该是对新闻素材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题材本质内涵的正确挖掘。所以说,提炼主题是记者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统一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索的升华。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不同的角度可选出不同的主题,有的一个主题可从几个角度来审视、来环绕,但主题的选择是有限度的,不能超出事物所包容的范围。如何选择新闻主题呢?0 ?' ?1 A4 w0 j i" }. o. T6 x
N! Y- Y" t0 r4 } 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抓住要点,确定最佳主题。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夏秋两季台风频繁,作为党报的要闻部记者,笔者常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防灾抗灾部署会议。2003年8月初,热带风暴“莫抗克”即将登陆,入侵福建。8月3日晚,时任省长的卢展工(现为省委书记)亲临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防灾抗灾工作。我觉得“全省上下投入防灾抗灾”这一主题很明朗,于是与另一位记者合写了3篇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反映这一主题的报道,发表在第二天的《福建日报》头版上。头版头条从卢展工要求“领导干部要靠前,保障服务须支前,群众利益摆在前,防灾抗灾重事前”的角度开篇,第二条从“省防汛办发出紧急通知”的角度点入,第三篇从“确保抗旱与防台风两不误”下笔。 5 F4 f0 p0 x, o" [4 r& Z* ~ E6 I9 g" g3 v
二是选择主题不能随波逐流,落入窠臼。要选准角度,善于观察事物,角度从新,见解得当。2001年,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龙山村为便于农户集约经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田利用率,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采取返包转租的形式,将耕地转租给本村愿意发展经济作物的农民,进行科学统筹安排,赢得广大村民的赞成。一些媒体仅就表象作了肤浅的报道,甚至未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提出异议。对此,老秘网我深入基层作了全面的调查采访,认为该村的举措是符合政策的,是顺应民心,是有开拓精神的。于是,写成报道《零散耕地走向规模经营》,发表在5月16日《福建日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受村民欢迎,镇政府还特地高兴地送来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 K3 U! ^) Z5 [1 M) S8 C) f& n: m% v% I1 q5 o" z
三是要学透政策,明辨是非,搞好舆论监督,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阐明公正的主题。福建省龙海市肖建亿买了一部挖土机用于经营挖土业务,两年后被漳州市公安局扣押,后移到漳州市工商局,漳州市工商局对其作出没收处罚。接到肖建亿的投诉后,我赶到了漳州龙海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了解,认为有关部门对肖以“倒卖”行为论处是错误的,且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关于超过2年时效不予处罚的规定。于是采写了《这挖土机岂可没收》的报道,先后在《经济消息报》、《法制时报》和《福建日报》上刊登。省工商局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纠正了漳州市工商局的不当处罚决定,终使肖建亿拿回了挖土机。) e) J- V X# W* j% D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