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正确掌握和使用标点符号,是文秘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文秘人员准确表情达意、体现行文意图的基本要求。所有书面文字作品都应遵循正确、规范运用标点符号这一原则。作为具有严格规范性,有的甚至具有严肃法律效应的机关公文,正确、规范运用标点符号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笔者在从事公文处理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错误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现一一例举如下:
# K* d# ~! K9 @& L( f9 J0 A; u* s, o9 R' h3 r( y3 O% r
' O6 L z6 \8 g# S& K9 ~7 }5 B & s- L/ f4 \4 z6 x. H2 r; Y1 n! d
# `" K; {) L; j8 e
4 e8 Z4 o; ?/ o0 {$ o) j
一句话未说完使用“。”。
! j2 B Z$ u. u! n# a$ K5 ~6 b o/ Z b( h
, R% e+ u, }* R& Q
6 r9 @! W! h4 @2 ^7 T0 m* W' ?1 G
: ]' e# U" W- H1 n( O( W7 M: G ?. }/ ^
最常见的是把句首状语看作一句完整的话来使用“。”作结。例1:为了适应加入WT0进程,加强对清理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领导小组。
0 A- w6 o% S, Y, p. \/ v* q7 `& h6 O# M0 Y9 Q
! }$ ?" T4 w5 \ ?9 M, s" J# C
) Y5 F/ {* O4 p2 J4 d/ X) h0 J
6 S# n8 f O' g6 X+ m' ]: y1 a3 N' e: M, ^
上例中的“为了……组织领导”,在整个句子中是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并非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如果用“。”停顿,就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句子了。整个例句的成分划分应该是这样的:[为了适应加入WT0进程,加强对清理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工伊的组织领导]。[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领导小组 (句子省略了主语“我们”)。因此,作为句首状语的“为了……组织领导”,其后只能使用“,”停顿,其它类似情况同理。
' p# a8 u7 f" x/ h( I
5 O& e; e; A8 N' f) \! X" D8 A" P7 X* ]
' W( t9 _! K% o& U U
" C' M3 e+ a# G2 P) r9 X' t: n; g$ u$ S) F: W& d$ r6 L& q6 ~) q
复句内部使用“。”。3 Z! N. i6 `# g- y* G" \
. I; y. i) N' g; w" L% F0 n$ @
& A8 D: E9 M0 V6 X; q
4 \* _0 C/ q0 E! }# k: `2 N* H; b" M" ~ W! s. k9 o# e3 {: ]2 I+ X
) U1 Q5 T' g* p% M) u5 N4 U 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一般用“,”或“;”,但有的公文在复句的分句之间错误使用了“。”,或者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了先有“。”后有“;”的错误情况。例2:近年来,我们的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当前仍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6 p) G% C6 P3 {1 D' V2 L
' q% [- J0 e2 y! D) M5 m0 b
% {7 e6 ?5 h$ m7 o
* h" R5 ~8 K" h3 g+ B, k9 a* I! z( M8 S5 y. N# u
7 r% s5 C* S4 Q/ ?; A 上例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转折处在“提高”与“但”字之间,该处应该使用“,”停顿,表示前一个分句说完,转入下一个分句。如果用“。”,就把前后两个分句断开,使其在语气上不成为一个复句了。5 Q0 m, k, D$ c7 N" C5 b- J
! E3 J' ]% ]0 ^/ {4 k" z
3 w8 X; N* G" q' w 3 g) E" [+ \9 a/ m
# \3 \6 G5 _, @7 V' Y1 ?# B
. ]/ v3 @. q$ p# j1 A$ W, S
例3:一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内资源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四是……。……。
/ _' `0 O5 X6 a6 r( {+ b G; e' S$ f' o% f( S
, l0 w, c, L$ \' E* w 7 p! k, C% M# G* T" e3 }8 t7 j, }
" a' s4 }/ s3 W h Y( d1 E
% r5 x$ Z! f: L/ e- B1 y 上例中的三处分号,看似适用,稍加分析,其实不然。例中每一层意思之间用“;”断开原本不错,但表示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内部分别都含有一个“。”而一般的常识,是一个句子中先有“;”,再用“。”而不能是先有“。”,再用“;”结尾,因此例中的三处分号用得不当。整个句子要么把“服务社区”、 “共驻共建”等四处后面的“。”改为“,”,要么把三处“;”改为“。”才为恰当。. w0 z e* f% r+ q
# S7 [' @3 |; k: I+ \7 o7 C9 E
: X5 _" C; @! @! c1 V
$ T; k/ Y4 h/ J/ S* G2 Y
& Q: g3 O9 A4 n) a, b' I
7 C7 \4 [. |; j4 a5 I7 ^8 Q
陈述句使用“?”。$ `7 t( w3 c7 _# t
2 c9 s4 u5 a+ t6 i& I1 h& a
7 a3 N0 H* @- O# }5 l3 \- Z
8 b8 Z- b& K" k- p4 T" P' j
4 I9 c p8 ?& F- D1 x+ T7 n- Z( i' Y0 t5 n3 ]6 L9 @
有的陈述句中有“如何”、 “怎么样”、“怎么办”等词语,有的同志就误以为这样的句子是疑问句,在该用“,”,或“。”的地方用了“?”。例4:我们总在想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后我们怎么办? 怎么对付农民? 而不是想如何把农民的负担减轻? 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K, q& ]/ V# Q9 O8 C. a; a+ V) D* `, u7 I
s+ ~; r" g0 c# `0 W
$ \9 W) V) Q0 q2 A* J
! p" U0 [1 b1 T+ q* t* U# _
6 r5 F& t- c, ~# G 上例中,“我们怎么办”、“怎么对付农民”、“如何把农民的负担减轻”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几个句子单独来看,的确都是疑问句,后面应该使用“?”。但在整个句子中,有一个谓语“想”,这几个疑问句在整个句子中都是“想”的宾语,整个句子是“我们想××”的陈述语气,因此这时它们的后面不能用“?”。正确的标点法是在“怎么办”和“负担减轻”的后面用“,”停顿,而因为整个句子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所以在转折处“怎么对付农民”之后用“;”而不是“,”停顿,整个句子最后用“。”作结。如下:( @& h0 l- P- L- }2 ]8 F
+ f# e$ Z* H/ v1 h& ~
# a' U$ t5 E) g+ }
6 ?$ ?7 c8 v4 H3 u0 L: U# \) ]* D: K8 Y/ x% e8 C
' R# i5 f! E% y" V7 @& n) R 我们总在想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后我们怎么办,怎么对付农民;而不是想如何把农民的负担减轻,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c, q0 K+ s% D2 n. h) Y* S3 m7 z/ W) O9 w
+ p1 ]+ l: ~% a
6 A) @# R5 f, B/ d4 a b- J, T0 U# L- ?' R& Q2 C
9 M9 N4 I: \/ p& Z0 ]/ Q8 j
成段小标题句尾使用“。”。
& w. o) t. d* @
7 o* Y2 H" j7 x5 I n4 ^ Y0 i g( _' R$ v" P) T6 }
3 `5 d/ h S& B- W6 C8 b7 |: u {2 m0 \+ s
- o' y" `: M- k9 M2 A* k' t8 H7 W
独立成段的小标题一般句尾不加标点,但经常有画蛇添足加“。’者。例5:一、进一步明确“转变作风年”应抓好的主要工作。
, H; k' o" ]" O g( l4 s# P# D0 H5 u* I4 B. g- j$ I u6 e6 E
' R! J# c8 g3 g, O1 G
! b; J! ~$ q. E0 I- ?+ Z: `' o
8 q5 r+ W: B+ K' |0 @3 I- \* G' P7 i; p V( D
抓好“转变作风年”活动,主要是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根本要求,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m: t& W, P- Z+ u% t* }7 c8 a
' E# A; O/ i( v) P0 L1 ]2 ]+ T4 s( ]* H/ {
) R) y6 ?% p$ _5 \& P0 C! L
: P7 S; y2 {$ P4 t& z
* k; I. b* y8 O
这里要指出的是,并非公文中的小标题句尾完全不能加标点符号,小标题后面的正文不另起一段而顺接小标题行文的时候,或者说小标题没有单独成段的时候,其后可加标点符号。5 W V! Y2 O1 i! j
0 h4 |/ v: _% k) u- U5 H
2 ~; p( J. ~0 g% o4 _ _& i
6 S1 g! ]. M% T( [
& g, J! y& K9 V$ C2 E Q; n( F. o1 p: P' \# M6 d* V; U2 Z
例6:二、再加力度,除恶务尽,全力推进严打整治斗争。继续坚持以打击“三类”犯罪为重点,……。6 ]4 i7 B8 X( l
' G3 l5 I9 b% s8 a# U$ d) ^; j+ Z2 y! H( x# y
) A% P: u6 y9 f% _
# G9 C; y% c5 e# f0 Y
: N3 R: M- E4 W9 y 正文行首出现标点符号或行首、行尾出现“半边标点符号”。# T2 F `$ A. d4 H
! o# Q$ E) j# A! O" A1 u3 q* h
, I2 K# [2 ^, y5 R, O' ?1 q6 [
+ x% m, ~& t/ p5 t1 ^5 }
8 e$ J* {+ O9 D- [0 F1 v, E1 }9 x3 Z- b/ _, Q+ Q
一般的正式公文或文字作品中,正文行首不能出现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点号和书名号、引号、括号等标号的后半部分及间隔号;正文行尾不能出现书名号、引号、括号等标号的前半部分。例7: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军队和国防建设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观念。, @+ f# E7 @/ g8 F
8 x, f4 u$ A, b+ [7 z* J
) X' k/ G' \, }2 z3 S
8 t; }9 f+ d# U5 H; v
) Z% D) [( P/ W3 F. y4 W' G
) {) ~- I* F3 w: x7 u7 w 上例 (本例中几处不规范标点符号是笔者为便于举例而“制造”出来的,正式排版可能不会同时出现) 中第一个引号的前部分出现在行尾, “长治久安”后的逗号出现在行首,第一个引号的后半部分出现在行首,这都属使用标点符号不规范,应该分别把它们调到行首、行尾。当然,一般文秘人员不会出现这样的差错。但在电脑排版时常有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对时要认真仔细,发现此类错误要一一勘正,以免留下不必要的“错误”。
, |+ K+ |& U" b* |8 O/ ?: K) }# r0 y4 ]6 o* T6 W0 g2 Y( o" N
/ S, i6 _/ M4 M; N0 w" ?
. B. x4 u; V) `( U: p$ z1 c8 X' M( ~, w! w# C. o5 d
# D; H2 f3 l1 I' E2 d5 Y& ]9 o 除了上述几种错用或不规范运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要注意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4 g* \& z! |0 _4 ^ [6 Y
0 d; ^7 {* T3 m) R3 }, ~( n# c; P/ J6 b+ A* X) r
& b X/ x% [0 K- y/ I$ _
+ V; n3 H @( }; X3 K5 T
0 h/ D* x6 M3 G* O2 y2 G! q9 F7 k. Q
1、请示中的结语“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或“妥否,请批复”后要加标点符号“。”或“!”;如单独使用“专此请示”或“盼复”作结语,则其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8 n' B) i4 Q% q
* F [7 c1 L8 y+ k+ _& s
/ T2 o6 n& @& a
/ D( l$ r0 C2 {: L! R( ^8 _0 A
( h' W0 t. N+ A4 q
. w5 |- a; m8 u; W8 Y8 V
2、批复中的结语“此复”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或“!”。; c, G5 Y( C( G: I+ n8 [
D" C/ x7 Z5 D! d/ ]1 J+ v3 y0 y/ r! t- J! [
% V; c/ [# j# V* ?3 z. O; g- m, _6 E2 B: l" y w8 ?
; x. t5 C( H6 k" c& c& x 3、意见、规定、指示等下行文的正文绪言部分末尾一般使用“:”表示引出下文,但少数公文中在此处错误使用了“。”。$ [0 k w. ^# k5 ~' j, }0 E b
5 x* Y6 d& F+ d# F, g. k
% }" @: f2 u% l) K & g- Y; @" x# B1 v
) T! m# k! W! B, ^$ _0 B1 m; a- [; f/ m9 D
例8: “……,并结合我市实际.进行了认真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1 l3 w! |2 F2 R8 i+ o. H1 `1 ^! c
1 M% l; y( D5 D# s; A
……“
; v: D1 m7 Q( D- a' r" @6 R4 w1 _# H0 i, B- K
以上谈的只是公文中错误或不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几种现象,要正确掌握和使用标点符号,可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作者:王 均 |